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预测及治理

摘要:为明确中国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的形成机制和治理措施,本文构建了一个三维模型,以966名在校青年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各变量进行调查,重点考察了青年大学生APP购物经历因素、心理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对强迫性购买的影响。结果显示:(1)APP购物习惯、APP购物满意度等购物经历因素和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影响、物质主义、控制能力等心理价值观因素对大学生APP强迫性购买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企业外部因素具有部分预测作用;(3)APP强迫性购买的影响因素中男生和女生间存在显著差异;(4)APP强迫性购买还与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长度以及打开购物APP的频率有关。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从多维角度了解青年大学生使用APP与强迫性购买行为发生的关系,而且对引导大学生合理购物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APP强迫性购买;青年大学生;因素

“剁手党”“购物狂”等词语一度流行开来,尤其在电商购物节结束之后,人们与朋友见面时经常提到“我真后悔,买了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或者“我没忍住,又买了”等类似的话语。媒体也不乏某地女子剁掉自己左手大拇指、“双十一”过后就去医院等极端案例报道。实际上这些行为是强迫性购买的一种表现。长期以来,强迫性购买是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强迫性购买是“慢性的、重复的购买,是对消极事件或情绪的一种反映。虽然这种慢性行为最初会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好处,但通常很难停止,最终会导致有害的后果。这些后果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还包括心理上和社会上的”[1]。有研究指出由于购物的便捷性、隐蔽性等原因导致网络购物模式比传统线下购物模式更容易形成强迫性购买[2]。随时随地的购买方式、手机支付的便捷、商品的多样性、选择范围的广泛性等网络购买环境都有可能诱发消费者产生强迫性购买。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中国消费者已经存在明显的强迫性购买现象,表现为冲动性购买、网购成瘾等,这极易带来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3]。

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高校的普及和中国移动商务的发展,大学生通过手机APP购物的倾向愈发明显。作为消费者中特殊的一个群体,大学生有其独有的特征,在强迫性购买现象中的表现更为明显。研究发现了大学生不受监管的网上购物的证据以及缺乏自我监管在引发这种行为中作用的证据[4]。目前关于中国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中国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可以为培养中国大学生合理消费习惯,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现实指引。以往关于强迫性购买的研究集中于临床医学和心理学的变量,很少考虑消费者个人经历的因素。本文的研究模型在这些变量的基础上纳入了消费者行为学和市场营销学的变量,力求构建更健全的强迫性购买预测机制。研究模型包括三大维度:APP购物经历因素、青年大学生心理价值观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其中,APP购物经历因素包括APP购物习惯和APP购物满意度;青年大学生心理价值观因素包括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影响、物质主义、控制能力四个变量;企业外部因素包括APP店铺内容、APP店铺设计、APP店铺导航三个变量。

一、强迫性购买

大学生被强制买手机

强迫性购买是“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的购物和消费形式,其特征是不顾后果的极端、无法控制和重复的购买冲动[5]”。研究将强迫性购买行为描述为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孤立的个体缺乏冲动控制,缺乏自尊,同时伴有焦虑和寻求物质刺激的特点[6]。还有学者将强迫性购买界定为消费者通过重复购买和缺乏对购买冲动的控制而专注于购物的倾向[7]。整理既有文献,可以发现强迫性购买具有三个核心特征:

(1)无法遏制的购物冲动;(2)个人对购买行为失去控制;(3)即使这种不正常的购买行为已经对个人、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造成了负面影响,仍然进行持续不断的过度购买[8]。总的来讲,强迫性购买是一种成瘾的、功能失调的消费行为,个人的购物冲动不断出现,难以抑制,进而导致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行为,无法停止持续购物。

强迫性购买作为一种全球现象,在许多国家都有研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和巴西。对强迫性购买文献的系统回顾发现,强迫性购买在各个国家的成人代表性样本中的患病率从3.4%到6.9%不等,大学生的概率要高一些,从2%到16%不等[9]。强迫性购买倾向者患有强迫症的可能性极高。研究指出,80%的强迫性购买者被诊断出患有终生强迫症,40%有冲动-控制障碍[10]。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强迫性购买的概念和特征尚没有明确的界定,对刚刚起势的手机APP强迫性购买表象和范畴界定亦没有明确答案。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简单移植或者适当拓展传统强迫性购买的研究逻辑是目前主流的研究逻辑[11]。本研究将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界定为:基于智能手机APP购买渠道的青年大学生强迫性购买。

二、青年大学生与手机APP

大学生被强制买手机

据艾媒咨询报道,2019年中国移动电商用户将达到5.46亿,增长6.6个百分点,24岁以下消费者占38.2%,增速有所放缓。从有能力使用移动电商进行购物的角度来看,增长者大多为青年人群,这其中几乎包含了100%的青年大学生。95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属于智能手机APP的原住民用户。在他们进入20岁时伴随他们的是移动3.0时代。移动3.0的特点是“随走、随看、随用”。95后青年大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以及APP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APP购物成为他们进行购物的主要方式。

智能手机上瘾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智能手机用户早起第一件事和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看手机。智能手机用户每天看的是APP,所以与其说他们是智能手机上瘾,不如说是APP上瘾更加确切。手机APP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有吸引力,它通过充当移动电脑的功能吸引用户。APP给人类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但负面影响也同时存在,如手机APP成瘾。在一项关于智能手机成瘾的调查中,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非常高,高达48%[12]。如此高的成瘾率发人深省,这不仅会对他们的学业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其性格、心理和价值观产生消极作用。

2010年以来,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络购物成为中国消费者主要购物渠道之一。有研究报告指出,网络强迫性购买者已经占据了整个网络购买者人数的四分之一[13]。移动商务(指APP)具有交互性强、便捷性强等特点,会增加强迫性购买[14]。最近关于中国大学生强迫性购买的研究指出,中国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具有强迫性购买的症状[15]。因此,在APP购物情景下研究中国青年大学生强迫性购买迫在眉睫。

APP的功能相当于在移动设备屏幕上复制显示了网站界面,它的设计包含了互动的外观/功能/个性化。在各种类型APP的业务中,个性化策略已经变得流行起来,并取得了显著增长。网络强迫性购买的文献指出,网络购物环境可能会促使消费者形成强迫性购买行为的发生[16]。网络购物者在浏览网上店铺时琳琅满目的产品图片,会让消费者出现沉浸的现象,使他们忘记时光的流逝,并且很少感受到体力的消耗,会产生轻松愉悦的感受;APP和电商技术的发展,导致店铺内容丰富详细、视频生动、图片精美、导航便捷,增加了网络购物者的乐趣。面对这些网店特征,消费者欣喜之余很容易点击购买,导致强迫性购买病例的出现[17]。因此,提出如下三个假设。

假设1:APP店铺内容会导致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

假设2:APP店铺设计会导致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

假设3:APP店铺导航会导致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

根据压力影响机制的研究,压力会耗费个体相应的心理资源,进一步导致病理性状态。强迫性购买,也常常被称为数字化时代的一种病理性状态。因此,当个体产生压力时,压力所对应的其他资源,如自我控制、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感恩等也会消耗相应的资源,由此可能引发强迫性购买[18]。研究证明消费是人们排解压力的选择方案之一。大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排解压力的能力相对小,排解方式单一,往往会选择自己最容易接触的方式来解决压力。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社会压力会导致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

青年大学生大部分在18~24岁之间,年龄段相对集中,他们在一起上课、学习、考试。可以说,校园期间大学生的同伴是其人生中割舍不掉的一部分。研究表明,经常与同龄人通信联系的年经人更容易屈服于同龄人的压力,受到他们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影响的作用下,同伴的行为对个体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鉴于大学生群体存在强迫性购买的比率较高,同龄人在用APP购物,个体也会使用APP进行购物。因此,本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影响会导致大学生APP强迫性购的假设。

假设5:人际关系影响会导致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

物质主义价值观主张财物是生活的中心,认为获取财物是人们幸福的最大源泉,并经常以拥有财物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自己,物质主义者比非物质主义者会发生更多的购买行为[19]。物质主义价值观驱使人们进行持续性的购买,从而实现“理想的”自我。具有明显物质主义倾向的成年人很有可能表现出强迫性购买行为,导致不受控制的购买行为[20]。物质主义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价值观,有研究显示物质主义与强迫性购买呈正相关。青年大学生可以灵活地、经常性地操作购物APP,他们追赶时髦与潮流,所以物质主义驱动下的青年大学生发生强迫性购买的概率会更高。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物质主义价值观会导致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不受控制的消费行为,如冲动购买、强迫性购买、网购成瘾都与自我控制失败有关[21]。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被家人保护着长大;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给的生活费往往较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但自我控制能力却较低,更容易导致强迫性购买。因此,本研究设定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7:控制能力低会导致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

习惯是人们由于事先学习而自动做出行为的程度,被定义为个体重复过去行为的心理倾向,多达45%的人类行为可以被认为是习惯性的[22]。习惯的形成与之前行为的频率密切相关。按照先验理论,消费者在长期购物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会对其后期的购物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23],即青年大学生之前使用APP购物的习惯性行为会导致其后期只要买东西就会点击购物APP来购物,这种关系导致消费者购物依赖性的出现。因此,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8:APP网购习惯会导致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

根据满意理论,若消费者在消费时得到满足,他们愿意重复该消费行为。消费者行为学的大部分研究支持网购满意度是消费者重购的决定因素。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企业积极地与顾客进行价值共创,让顾客参与企业运营当中,在很大程度上让顾客感到满意,鼓舞其继续投入到企业构建的生态环境中[24]。手机APP购物具有便捷、实时性的特点,会更容易引起大学生重复购买。消费者满意会导致其产生喜悦的情感和刺激的感受,这些正面的感觉会导致其试图不断接受这种体验,这种心理不断叠加便会演变成强迫性购买。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9:APP购物满意度会导致强迫性购买。

另外,许多学者认为女性更有可能表现出较高的强迫购买倾向。然而,有学者提出这些报告中的性别差异可能是一个潜在问题的结果:女性乐于承认自己喜欢购物,但男性倾向于声称自己“收集”东西,而不是强迫购买[25]。所以,性别差异对强迫性购买是否有影响仍需探索。基于此,本研究还设立了如下研究问题: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男生与女生强迫性购买形成机制不同,且强迫性购买现象女生高于男生。

三、研究方法和设计

大学生被强制买手机

1.数据收集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来预测中国青年大学生APP强迫性购买,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在正式调研实施之前,本研究以某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预调研,调查人数为48人。通过预调研修改了问卷中不合适的问项,计算出完成问卷的最低时间为85秒,最高时间为312秒。正式调研通过问卷星网站随机推荐给全国范围内的大学在校生,其间共回收问卷1200份。鉴于预调研的时间估计结果,剔除了作答时间低于85秒的问卷和超过312秒的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和时间不合适的问卷后,最终用于统计分析的问卷为966份,有效率为80.5%。

2.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从性别来看,男生465名(48.1%)%uFF0C女生501名(51.9%);从最近半年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总时间来看,超过5小时者有396名(41%)%uFF0C4~5小时者有282名(29.2%)%uFF0C即7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4小时;从在手机上下载并安装的购物APP数量来看,下载并安装超过3个购物APP的有246名受访者(25.5%)%uFF0C下载并安装2个和1个购物APP的分别有273人(28.3%)%u548C231人(23.9%);从使用购物APP进行购物的经历来看,有150人(15.5%)%u4E3A1~2年,有189人(19.6%)%u4E3A2~3年,有384人(39.8%)%u4E3A3~4年,有201人(20.8%)%u4E3A5年及以上;从最近半年打开购物APP的频率来看,每周1次及以下者165人(17.1%)%uFF0C每周2~6次477人(49.4%)%uFF0C每天至少一次177人(18.3%)%uFF0C每天2~5次102人(10.6%)%uFF0C每天5次以上45人(4.7%);从最近半年在APP上购买的商品类别来看,服装鞋帽类693人(71.7%)%uFF0C生活用品471人(48.8%)%uFF0C餐饮外卖类456人(47.2%)%uFF0C学习相关366人(37.9%)%uFF0C电子数字产品类267人(27.6%)%uFF0C休闲娱乐类189人(19.6%)%uFF0C其他57人(19.6%);从最近半年平均每月通过购物APP购物的次数来看,1次及以下105人(10.9%)%uFF0C2~5次603人(62.4%)%uFF0C6~10次141人(14.6%)%uFF0C11次以上117人(12.1%);从最近半年平均每月在购物APP上的消费金额来看,300元及下417人(43.2%)%uFF0C301~500元267人(27.6%)%uFF0C501~700元138人(14.3%)%uFF0C701元以上144人(14.9%)%u3002

3.变量设计及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变量的量表均来自既有文献,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智能手机APP购物环境进行了适当修改。其中,APP商店特点(APP店铺内容、APP店铺设计、APP店铺导航)的测量借鉴了Floh和Madlberger的7个测量指标[26];社会压力借鉴了Cohen的10个测量指标[27];人际关系影响借鉴了Pedersen的4个测量指标[28];物质主义借鉴了Goldberg等人的8个测量指标[29];控制能力借鉴了Horvath等人的2个测量指标[30];APP网购习惯借鉴了Low等人的5个测量指标[31];APP购物满意度借鉴了Cao等人的5个指标[32];强迫性购买借鉴了Kukar-Kinney的6个指标[33]。

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上述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结果显示总共得出10个变量,且所有测量指标的因子负荷量均超过0.6的阈值,保证了测量尺度的效度;使用科伦巴赫α指标检验了各个变量的信度值,各个变量的科伦巴赫α值均大于0.8,超过了0.7的阈值,保证了各个变量的内在信度。接下来为了验证8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笔者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青年大学生APP强迫性购买预测

大学生被强制买手机

使用SPSS24.0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文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模型解释值R2为41.2%(F=85.378,d.f=8;p<0.001)说明研究模型较好地与数据相匹配。由于模型中自变量数量较多,且心理学变量较多,多元回归分析时进行了共线性诊断,诊断结果显示变量间共线性问题微弱,可以忽略。具体验证结果如下:APP店铺内容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负值(β)=-0.051(p>0.050),对强迫性购买的影响不显著,所以H1不成立;APP店铺设计的β=0.081(p>0.050),对强迫性购买的影响不显著,因此H2也不成立。其余变量APP店铺导航(β=0.139,p<0.001)、APP购物习惯(β=0.483,p<0.001)、APP购物满意度(β=0.128,p<0.001)、社会压力(β=0.291,p<0.001)、控制能力(β=0.062,p<0.5)、人际关系影响(β=0.091,p<0.05)、物质主义(β=0.096,p<0.005)对强迫性购买的形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假设3至假设9均成立。其中,APP购物习惯的影响最大,第二是社会压力,第三是APP店铺导航,接下来是APP购物满意度、物质主义、人际关系影响和控制能力。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大学生被强制买手机

假设验证结束后,为了检验大学生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对大学生男生样本(465名)和女生样本(501名)进行了独立样本一元方差分析检验。由于变量“APP店铺内容”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故分析并未纳入该变量。分析结果如下:只有控制能力(F=7.629,p<0.005)、APP购物习惯(F=5.053,p<0.05)、APP购物满意度(F=3.887,p<0.05)3个变量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变量差异不显著。其中,控制能力男生均值3.15,女生3.01;APP购物习惯男生均值2.98,女生2.84;APP购物经历满意度男生3.61,女生3.52。总体来说,男生和女生间,男生的控制能力、APP购物习惯以及APP购物满意度均值均比女生高。

进一步,为探究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长短是否对他们强迫性购买的预测产生差异,本研究对其进行了方差分析(APP店铺内容未纳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除控制能力(F=.791,p>0.05)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社会压力(F=3.852,p<0.005)、人际关系影响(F=13.954,p<0.001)、物质主义(F=9.285,p<0.001)、APP购物习惯(F=20.85,p<0.001)、APP购物满意度(F=9.639,p<0.001)、APP店铺设计(F=4.184,p<0.005)、APP店铺导航(F=9.847,p<0.001),均因使用手机时间的长短不同而不同。且除APP购物习惯的差异不规则外,其他变量均随着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增多而变强。

最后,以打开购物APP频率的不同为基础对8个自变量(APP店铺内容除外)的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均因打开APP的频率不同而不同。具体结果如下:社会压力(F=3.691,p<0.005)、控制能力(F=3.628,p<0.05)、人际关系影响(F=8.986,p<0.001)、物质主义(F=4.043,p<0.001)、APP购物习惯(F=24.767,p<0.001)、APP购物满意度(F=15.282,p<0.001)、APP店铺设计(F=3.024,p<0.05)、APP店铺导航(F=2.407,p<0.05)。除去社会压力、APP店铺导航和APP网购习惯外,其他5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呈左倾“M”状,即有三个转折点。说明每天打开购物APP1次左右的大学生会比更低或者更高的学生相对冷静一些。每天打开APP在2~5的大学生购物成瘾的可能性最高,而不是超过5次的群体。

五、结论与治理建议

本文是较早的一批试图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预测中国青年大学生APP强迫性购买的实证研究。本研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的知识系统地解释了强迫性购买的形成机制。

引起中国青年大学生手机APP强迫性购买的因素主要包括APP购物习惯、APP购物满意度、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影响、物质主义、控制能力、APP店铺导航7个因素。APP店铺内容以及店铺设计的影响不显著。可以明确企业外部因素不是导致青年大学生APP强迫性购买的主要因素,而青年大学生的APP购物经历因素和心理价值观因素才是其主要成因。因此,深入挖掘大学生APP强迫性购买的体验经历因素和心理价值观,对于培养青年大学生健康理性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具有重大意义。简单来说就是,消除或减少引起APP购买的体验经历因素和内部价值观因素。接下来按照本研究三维模型的框架提出具体治理措施。

1.大学生APP购物经历维度的治理措施

本研究中大学生APP购物经历包括APP购物习惯和APP购物满意度,两个变量的影响力之和是0.61,其中APP购物习惯是最强的强迫性购买预测因子,所以本研究建议改变青年大学生APP购物习惯是减缓APP强迫性购买倾向的关键。改变个体或群体的习惯性行为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过程。应以大学生本人为主,学校、家庭等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首先,大学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强迫性购买的危害,戒掉“买东西就用手机的习惯”。本研究并不是建议大学生不使用APP购物,而是建议其戒掉这种依赖心理和行为。其次,家庭和学校可以对青年大学生手机使用进行控制,减少青年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时间、频率,削弱其习惯性行为和依赖性心理存在的可能性。学校可以过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学生会等渠道策划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放下手机、走向操场,降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和APP打开频率,减少强迫性购买的发生。再次,拓宽青年大学生购物渠道,让大学生明确不仅可以通过APP购物来满足消费需求,还应鼓励其“走出去”,去实体店购物。消费者购物满意度是衡量企业运营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满意也是人们消费所追求的目的之一。但从治理APP强迫性购买的角度来讲,应该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满意价值观。大学生应该清晰购物满意是企业成功的表现,是自己消费成功的表现,但不应该通过多次额外过度消费来达到满意或者愉悦的心理,家庭、高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青年大学生理性消费、不攀比从众等正确合理价值观的培养。

2.青年大学生心理价值观维度的治理措施

社会压力、物质主义、人际关系影响、控制能力4个变量均属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因素。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压力来源很多,包括原生家庭、学业、人际关系、价值观等诸多因素,大学生自身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如运动、郊游等)来调节或缓解压力。已经有研究提出政府和高校应该降低大学生的压力。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专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降低感知到的社会压力。还可通过组织积极的校内文体活动和参与社团活动等增加青年大学生的压力排解方式。

高校在正常课程教育之外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物质主义并不是一个良好的价值追求,应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弘扬、树立主流价值理念。

建议高校通过心理筛查等方式及时识别心理异常学生并加大关注力度,从心理教育层面对其实施干预,引导正常健康人际交往方式,减少对手机购物的依赖,降低APP从重购买行为。青年大学生也应注意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及时调整情绪,通过各种途径缓解和消除负面情绪,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从而降低强迫性购买倾向的产生。

3.企业外部因素维度的治理措施

数据分析显示只有APP店铺导航可以预测青年大学生强迫性购买。导航不仅指的是APP店铺内消费者行走的路径,还包含各类大数据推送。由于大数据的发展,很多APP店铺在识别消费者的搜索信息或消费信息后,对其无限制地推送类似信息也是导致青年大学生强迫性购买的重要因素。大数据识别从企业的角度固然可以增加销售额,然而从其负面性来考虑,政府和企业应该对其进行策略性的治理和控制。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在研究怎样促进大数据推送在市场营销领域的效率性,还很少有研究或文件研究大数据推送给青年大学生APP强迫性购买的负面作用。政府应该意识到这类问题的存在,强化治理,制定更为完善的青年网络文化政策[34]。

4.性别差异、手机使用频率、APP打开频率的治理措施

首先,预测因素中性别差异并不明显,只有控制能力、APP网购习惯和APP购物满意度3个变量有显著差异,其他变量无显著差异。3个显著差异的变量均是男生比女生高。这种分析结果与近几年我国网购人群结构类似,即男生比女生稍高。尤其APP购物习惯和APP购物满意度作为消费者体验性变量,在培养青年大学生APP购物价值观时尤其需要特别培养男生正确的网购体验价值观。其次,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变量随着青年大学生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要控制青年大学生APP强迫性购买,除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核心变量外,还应该控制青年大学生的使用手机时间。最后,打开购物APP频率的方差分析结果虽然呈向左倾斜的“M”状,但考虑终点比起点高的分析结果,应该鼓励大学生少打开购物APP。这需要从习惯上改变其行为,可以将APP放在手机界面不容易寻找的位置,而不是最显眼的位置。

王晓武:济南大学商学院讲师

曹玉梅: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O’Guinn T C,Faber R J . Compulsive Buying:A Phenomenological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9,16(2):147-157.

[2]Sherman E,Mathur A,Smith RB. Store Environment and Consumer Purchase Behavior:Mediating Role of Consumer Emotions[J]. Psychology & Marketing,1997,14(4):361-378.

[3][15]He H,Kukar-Kinney M,Ridgway NM. Compulsive Buying in China:Measurement,Prevalence,and Online driv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8,91(1):28-39.

[4]Eastin MS,LaRose R. Alt. support:modeling social support onlin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5,21(6): 977-992.

[5]Edwards D,Potter J . Discursive Psycholog[y J].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Social Interaction,2008,12(3): 463-467.

[6]Edwards DSA . Typologies of 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A Constrained Clusterwise Regress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1996,5(3):231-262.

[7]Ridgway N,Kukar‐Kinney,Monika,Monroe K . An Expanded Conceptualization and a New Measure of Compulsive Buying[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8,35(4):622-639.

[8]段新焕,石艳彩,张积家 . 强迫购物症研究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5-138.

[9]Maraz A,Griffiths M D,Demetrovics Z . The Prevalence of Compulsive Buying:A Meta-analysi[s J]. Addiction,2015,111(3).

[10]Mcelroy SL,Phillips KA,Jr KP. Obsessive 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1994,55 Suppl(10):33-55.

[11]贺和平.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研究脉络梳理及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21-28.

[12]Aljomaa SS,Al. Qudah MF,Albursan IS,et al. Smartphone Addic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Light of Some Variabl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1:155-164.

[13]赵占波,杜晓梦,陈凯.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影响机制及应对措施研究[J].管理评论,2014(4):130-141.

[14]Lee T,Park C,Jun J. Two Faces of Mobile Shopping:Self-efficacy and Impulsiv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Business Research,2014,10(1):15-32.

[16]Sun T,Wu G . Trait Predictors of Online Impulsive Buying Tendency:A Hierarchical Approach[J].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11,19(3):337-346.

[17]陈剑梅,蒋波.网络购物成瘾的临床症状、形成机理与心理干预[J].前沿,2010(3):177-179.

[18]张聪伟,孙绍荣.社会压力对中年女性网购成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8(10):1-9.

[19]Dittmar H. Compulsive Buying—a Growing Concern? An Examination of Gender,Age,and Endorsement of Materialistic Values as Predictors[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1,96(4):467-491.

[20]Dittmar H,Drury J . Self-image-is it in the bag? A Quali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Ordinary” and “Excessive” Consum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0,21(2):109-142.

[21]Bandura,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248-287.

[22]Neal DT,Wood W,Labrecque J S,et al. How do Habits Guide Behavior? Perceived and Actual Triggers of Habits in Daily Lif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2):492-498.

[23]张黎.网民传统的网下购物习惯与其网上购物行为的关联性及其实践意义[J].管理科学,2006(2):13-20.

[24]王晓武,徐伟,朱振中.基于移动社交媒体的企业虚拟品牌社区价值共创引导机制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2):68-79.

[25]Black DW. A Review of 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J]. World Psychiatr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7,6(1):14.

[26]Floh A,Madlberger M. The Role of Atmospheric Cues in Online Impulse-buying Behavior[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3,12(6):425-439.

[27]Cohen S . 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J]. Journal of Health Social Behavior,1983(24).

[28]Pedersen,PE. Adoption of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obile Commerce Early Adopter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2005,15(3),203-222.

[29]Goldberg ME,Gorn G J,Bamossy P G . Understanding Materialism among Youth[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3,13(3):278–288 .

[30]Csilla Horváth,Oliver B. Büttner,Belei N,et al. Balancing the Balance:Self-Control Mechanisms and Compulsive Buy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15(49):120-132.

[31]Lankton NK,Wilson E V,Mao E. Antecedents and 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bit[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0,47(5-6):300-307.

[32]Cao Y,Ajjan H,Hong P. Post-purchase Shipping and Customer Service Experiences in Online Shopping and Their Impact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 Logistics,2018,30(2):400-416.

[33]Kukar-Kinney M,Ridgway N M,Monroe K 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s’Tendencies to Buy Compulsively and Their Motivations to Shop and Buy on the Internet[J]. Journal of Retailing,2009(85):298-307.

[34]曹玉梅,邢占军,王晓武.我国青年网络文化政策发展趋势研究—基于文献量化研究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63-69.

本文刊发于《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11期,P100-106,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研究,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